半導體照明產業2013年度熱點新聞點評
文章來源:恒光電器
發布時間:2014-01-30
瀏覽次數:次
德豪潤達牽手照明再秀甜蜜
照明系德豪潤達控股子公司。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德豪潤達通過二級市場購買及協議受讓方式合計持有照明20.24%的股權,成為其單一第一大股東,德豪潤達董事長王冬雷同時兼任照明董事長。日前,德豪潤達公告稱,擬與照明共同出資在廣東省惠州市設立一家公司,該公司主要從事led封裝業務。新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8000萬元,其中德豪潤達以現金出資408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51%;照明以經評估后的設備及現金出資392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49%。
點評:LED企業間進行縱向或者橫向整合是2013年的大趨勢。德豪潤達與照明從2012年底至2013年年中都進行了系統系列的整合措施,涉及之廣耗資巨大堪稱行業典范。兩家又聯手成立封裝公司,無疑是全產鏈的布局,上中下游應有盡有,可以說打造出了垂直一體化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的產業之路。這種模式可以獨木成林,也是產業內企業向往的發展模式。但是這種模式對研發生產以及營銷提出高規格要求,如果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將會影響到正個體系的發展。對于德豪潤達與而言,在基于品牌、渠道以及資本優勢的基礎上,或許專利、核心技術以及研發能力將是掣肘關鍵因素。
深圳LED政策跌宕起伏引業內人士唏噓
2013年3月深圳市政府宣布廢止《深圳市LED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5年)》,觸動了LED企業們最脆弱的神經。一份已經頒布實施了4年之久的地方照明產業規劃,緣何提前結束使命?這是否真的意味著政府已不會對LED照明產業進行大力支持?一時之間,業界議論紛紛,LED發展前景備受質疑。“節能不節錢”、“狂歡后遺癥凸顯”、“重蹈光伏產業覆轍”等說法頻現報端,LED業界籠罩在一股悲觀恐慌的輿論氛圍中;2013年8月深圳市政府審議并原則通過《深圳市公共機構“十二五”節能工作三年行動方案(2013-2015年)》,將全面推廣LED照明燈具,正式開啟LED新政,這猶如一劑定心針,在給LED企業帶來市場機遇的同時,也給LED行業注入了正能量;2013年11月,在LED推廣會議上指出:深圳所有城市道路、公共場所、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等財政或國有資本投資涉及的新建照明工程一律采用LED照明產品;到2013年底,市直機關50個整體節能改造項目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同步進行LED照明產品改造;各區也將在本年度內同步開展公共機構LED照明產品的推廣及應用。
點評:年初,深圳的廢止LED產業發展規劃真是引起軒然大波,業內人士也議論紛紛,LED球泡燈,各執一詞。畢竟是政府主導下的產業,政策變動勢必會影響到產業市場的波動。然而一紙廢令廢不掉產業的前途,廢不掉LED人士的信心。正如深圳政府相關人士所言,廢止規劃是為了更好的規劃產業,果不其然在2013年8月深圳出臺“行動方案”規劃LED照明的發展方向,后來又規定所有工程用照明須用LED照明,定心丸與強心劑齊下,給LED半壁江山的深圳企業給足力量。
LED區域標準頻繁出臺令企業倍感盲目
2013年9月1日,LED照明產品最新能效要求正式在歐洲開始實施。歐洲的能效要求主要是以歐盟的ErP的要求為代表。ErP指令和LVD指令、EMC指令一樣,也被納入歐盟的CE體系里。因此相關涉及產品都要符合ErP要求后才能在產品銘牌上標注CE標志并有指定機構負責市場監督,是歐盟的強制執行的要求。在照明產品方面,自2009年歐盟推出了針對非定向光源(主要是鹵素燈,熒光節能燈)的EC244/2009和針對熒光燈管、鎮流器以及據此組成的燈具的EC245/2009后,在2012年12月又推出了針對所有led燈泡和定向光源的EU1194/2012。接下來,實施此要求的第二階段時間是2014年9月1號,第三階段是2016年9月1號。STAR)標準覆蓋的高性能LED燈具的推廣。LightingFactslabel、能源之星和DLC三類都屬于自愿性的要求;在美國加州,對可移動式LED燈具需要滿足加州能耗的特別要求屬于強制性要求。同時中國強制性照明安全國家標準2014有望出臺,內地LED產業或面大規模整頓。報道引述照明安全國家標準制定參與者牟同升指,新的強制性國家照明安全標準正在制定中,屆時所有照明產品的安全性能會被分為4級,并貼上標簽,以提醒消費者,其中只有0級與1級才適合家庭使用。有業內人士指,隨著LED技術漸趨成熟,行業未來或會汰弱留強。
點評:關于標準還真是行業內令人頭疼的一件事,從沒有標準到標準亂象照明企業好像都在觀望中,地方標準、協會標準、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有些企業家曾表示標準亂套,不知道依據那套標準來檢測產品。一方面又怕標準的出臺,特別是以低端制造為主的企業。目前,國家針對LED的標準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強制標準,涉及人身安全一般是強制性標準;另一種則為非強制標準,即大家經常說的CQC認證標準,針對非強制性標準企業可以選擇性地進行認證。其實不管是那種標準,對于企業來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為市場的不同所以標準也未必都是千篇一律,選擇與定位的不同導致對標準的認知不同,所以企業沒必要在標準亂象中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