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LED照明價格直線下滑:“智慧”能否撐住LED的價格?
文章來源:恒光電器
發布時間:2014-07-19
瀏覽次數:次
2014年的光亞展,“智慧”概念鋪天蓋地而來,讓LED照明企業又看到了些許希望。然而,“智慧”能否撐得住LED的價格,至少目前來看,仍然是個未知數。
解讀LED照明價格直線下滑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上半年,照明產品,LED照明價格直線下滑,下降幅度已經跌破20%的關口。實際上,口碑,自2012年以來,LED照明價格已經在持續震蕩式下降,降幅更一度超過原價格的1/3,降幅達40%。此次價格下降,有人認為是技術不斷帶動LED生產成本使得價格下降,具有動力源;但同時也有人認為是市場激烈競爭,使得“價格戰”成為企業重要競爭手段。而作出此等判斷的專家認為,這是企業為適應市場需求,有針對性推出降低了生產成本的新品,進一步與國內外知名品牌較勁。
不可否認,價格下降使LED照明產品較一般的節能燈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行業資訊,市場拐點或將出現。而我們也可從另一方面看得到,價格的直線下滑,將加速行業整合力度和優勝劣汰步伐,迫使更多的企業或品牌以加強管理、優化資源、整合供應鏈等方面, led亮化工程公司,增強自身競爭力,以更好的姿態迎接市場爆發。不能忽視的是,這又將對國內不少中小企業樹立品牌、加速轉型、向價值鏈高端轉變提供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挑戰。
有人疑惑,ROSH認證,短短兩三年,LED照明價格為何如此大起大落?為什么LED照明的價格總被不斷推向風口浪尖?是投資過熱,是歐債危機,是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是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是質量問題、性價比問題還是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問題?
至今,LED照明價格升降暴露出的許多問題確實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但我們不能妄下定論,算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整體利潤下滑,“洗牌”格局初現?
或許是受歐債危機的沖擊,醫院led照明,歐美LED市場的需求顯得較為疲軟,因此,工程照明,歐美等地紛紛提高LED照明產品的進入門檻,這一事實在近兩年來,中國LED照明產品頻遭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通報就可見一斑。為此,近兩年國內眾多LED企業陷入外銷訂單大幅下滑的局面,其利潤出現低增長,甚至是負增長。正因如此,行業內個別知名企業,如鈞多立、博倫特光電、愿景光電等因經營不善,已然陸續倒閉。
這雖不能說成是LED行業的“倒閉潮”,但大環境之差,大家有目共睹。LED照明企業,尤其是下游的中小企業日子甚為艱難。有企業家甚至指出,由于行業門檻低,其實在LED照明領域盈利的企業的比例不超過20%,余下80%的企業在LED照明領域甚至是不賺錢的。
此外,由于產能壓力導致芯片價格不斷走低,LED產業上游的外延、中游的芯片盈利能力出現較大降幅。對于LED中上游的大型企業而言,意味著毛利潤的大幅下滑;對中小企業而言,則意味著微利與生死掙扎。除此之外,在這個LED中小企業已經艱難的時候,大型企業還會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擴張,LED行業面臨洗牌,整合速度也在加快。
LED核心技術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國內企業頻遭訴訟?
在行業內,以日本的日亞化學和豐田合成、美國的科銳以及歐洲的飛利浦和歐司朗等“五大巨頭”為代表的國外企業,掌握著核心技術并擁有LED外延片、芯片制造和藍光、白光的大部分核心專利技術, led服裝照明,并通過相互間的授權和合作,在全球構建了嚴密的專利技術網,這已經是公開的事實。不信?看看數據,在LED應用的相關專利國家中,日本占全球的27.9%,中國僅占9.34%。
總體而言,我國LED企業大多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與國外同行相比差距較大。由于國內企業缺乏核心專利,隨著企業在國際市場影響力不斷增強,開始遭遇專利技術壁壘,而深圳企業由于起步較早,比國內其他地區更早遭遇專利訴訟,近年來深圳已經有數家企業先后受到多家國際巨頭的訴訟。
沒有核心競爭力就沒有話語權,這是不能逃避的事實。專家指出,目前LED下游應用行業的上萬家企業所做產品“一致性”高,也就是用一樣的材料、一樣的控制系統,賣給一樣的市場和客戶,無法形成差異化,必然導致終端應用產品的慘烈價格競爭。而另一方面,在LED產業中,特別是LED下游的應用產業,很多企業都是作坊式運作,只是從事簡單的組裝工作,然后運用關系跑單,因此很容易在市場驟變時倒下。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如果只通過降低價格來獲得短期利益,車間照明,是行不通的。必須通過技術研發推動產品在發光效率、壽命、質量、設計等方面的進步,這樣才利于LED企業的品牌建設,也利于LED行業技術水平的提升,更是利于整個LED產業鏈良性的健康發展。
產能盲目擴張,恒光電器,競爭趨于白日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資本追捧那些門檻低、高利潤的行業,謀求更大的市場,因此競相進入LED產業。
此外,據了解,揚州、江門、蕪湖等多地地方政府更是連續幾年對LED外延片生產用MOCVD設備購置進行大量補貼,僅上述三地新增的MOCVD設備就占國內MOCVD規劃總數的50%。這種“一哄而上”的“跨越式”發展引發了LED產能短期內的爆發式增長,才造就了國內新增產能釋放的高峰期,產業競爭將日趨白日化。
當然了,競爭激烈就會引發價格戰。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上游藍寶石襯底材料跌幅超過50%,而中上游產品的大幅降價直接帶動了下游應用產品的大幅降價,部分LED終端應用產品價格降幅達50%以上。
不難看出,目前LED產品的價格戰已比比皆是,不少LED產品的報價是一月一次,甚至一周一次,說LED產品價格呈直線下降的態勢實不為過。雖說價格下降有利于LED產品的市場推廣,但至少在短期內而言,LED 行業內企業如果生產成本沒有以相同或更快速度下降,都將在一定程度上面臨產品價格下降所帶來的沖擊,都不得不忍受短期調整帶來的陣痛。
想必不少參與價格競爭的企業已經感受到了來自市場的沖擊。
資金短缺,拓展渠道淺?
如果說到價格下滑,我們不得不說到大環境。在緊縮的貨幣政策環境下,受額度限制、存貸比約束等因素影響,國內企業獲取銀行貸款的難度是難上加難。而且LED行業以中小企業居多,銀根緊縮對他們的影響明顯。拒貸、延遲放款、削減額度、長期貸款改為短期貸款等成為銀行應對LED中小企業的慣用招數,這些企業不得不面對融資困局。
據了解,LED燈管,受限于一些聯保、擔保公司或者小額貸款公司準入門檻太高、擔保資質審核太嚴或是利息與風險太高的風險,不少中小企業是望而卻步。但由于產品價格暴跌、訂單下滑等因素影響,國內中小LED企業不得不鋌而走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