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科學發展與科技理念更新
文章來源:恒光電器
發布時間:2014-05-13
瀏覽次數:次
論科學發展與科技理念更新
張曉云 張虹
“科技理念更新”是“科學發展”的前提、支撐。是展開產業全面創新升級的科技路線、實踐依據;是產業“造血功能”正常運行必須保證的“給養”;決定著發展基礎的寬度、厚度與前進的速度;其功用無可替代。
中共中央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以原則提出:“積極推進理念創新”。肯定了理念更新的社會價值和對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將理念創新列入核心價值和發展原則,在我國發展史上屬首開先河,足見新一屆黨中央對科學發展的重視程度和興國富民的用心良苦。
一、“科學發展”是否需要“科技理念更新”
(一)“科學發展”與“科技理念”的關系
關于“科學發展”,有關學說已做了詳細論述。關于“科學發展”是不是“科技理念”?“科學發展”是否需要“科技理念更新”?“科學發展”與“科技理念”是什么關系?未見相關報導。本文就二者的本質、差異、關系與如何統一作相關分析,目的是將其合二為一,助推科學發展。不到之處,請批評指正。筆者認為:一、“科學發展理念”并非“科技理念”;二、“科學發展”需要“科技理念更新”但不能替代“科技理念”;三、“科學發展理念”與“科技理念”(以下簡稱前者和后者)目標一致,二者同屬理念、理論范疇,理念研究方向一致,但理念性質不同,路線和功用存在差異。前者側重形而上的思想理論,主要論述科學發展的總體思路,方針、路線、原則、以及為何要科學發展的指導理論,旨在號召引領人們走科學發展之路;后者側重形而下的方法論,主要論述如何科學發展的具體思路、創新方向、路線、基礎、載體、資源補充、科技創新、既有資源整合利用以及如何推動產業全面創新升級跨越式發展的具體方法,旨在構建具體支撐依據助推科學發展、指導人們如何具體實施科學發展。由于理念的誕生時間、時代背景以及理念論點的不同,故前者不含蓋后者,后者延續前者。但二者的初衷一致,思想體系、宏觀目的一致,前者指導后者,后者延續支撐前者相輔相成。若能將其差異互補合二為一,可堪稱完美之舉。
(二)“科學發展理念”與“科技理念”之間差異
為助推科學發展。筆者試圖將二者之差異內容進行互補統一,促進理念的完整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所述內容供分析,盼指正。
一、屬性差異。前者側重于形而上層面,后者側重于形而下層面;
二、本質差異。前者論“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后者論“人與物相依共存、協同并進,促進人類進步,社會和諧”;
三、論點差異。前者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后者論“如何實現產業全面創新升級,資源開發、整合利用、可持續發展”;
四、全面創新、創造的基礎、載體、空間差異。前者未明確全面創新、創造的基礎和載體;后者以“人與物相依共存”為全面創新基礎、載體,“人與物信息互通、協同并進”為創造基礎、載體、空間,“人與物和諧關系”為非物質資源開發載體;
五、全面創新,資源補充差異。實施“全面”改革創新必將面臨既有資源中落后成分的淘汰,“全面”發展需要大量資源補充。前者未明確新增資源途徑、資源補充來源以及如何“全面”的相關內容;后者以開發人與物和諧關系建立中所蘊含的非物質資源與既有被淘汰資源通過科技手段,進行整合利用,作為全面改革創新所需資源補充;
六、“共性”差異。前者以“以人為本”為共性獲取個人共識;后者將“人性”與“物性”合二為一,提出“新的共性”,以“新共性”獲取人類共識;
七、受眾差異。前者號召引領走科學發展道路,主要執行者是大領導;后者以具體方法指導人們如何開展工作,強調黨領導下全民參與;
八、功用差異。前者側重對科學發展的方向方針、思想指導、啟發認識科學發展的重要意義。后者以科學發展為綱領,設置了“人與物”、“人與物相依共存”、“人與物和諧關系”、“人與物協同并進”、“人與物信息互通”等具備全面創新創造的基礎、載體、空間和資源補充;以科技創新理念、科技創新技術、非物質資源開發、既有資源整合利用為推動產業全面創新升級提供實施路線和方法;以全新的思維定勢、行為方式和載體關系為科學發展開啟新的航程,攜“新共性”、“高境界”“高含量”“接地氣”四大要素助推科學發展。為我國實現科學發展提出新的研究課題,展開全新工作框架,為經濟發展工作注入新的內容和擴充經濟增長點。科技創新理念、科技創新技術與科學發展相融合,將促進科學發展體系的更加完滿。
綜上所述:“科技理念”的更新是“科學發展”理論體系的延續和延伸,是科學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功用無可替代。
(三)“科技理念”簡介
“科技理念”名詞解釋。“科技理念”名詞誕生于“人與物相依共存、協同并進”科技創新理念。名詞解釋有六條:一、“科學發展理論體系的延伸理論”;二、“人性與物性合一的‘新共性’理論”;三、“人與物相依共存、協同并進理論”;四、“人性化理念的延伸與升華理論”五、“產業全面創新升級跨越式發展理論”;六、“助推科學發展的方法論”。“科技理念”的理論基礎是:“以人性化理念與政治、經濟、科技等發展理念相融合;思維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應用科學,工程技術、產業技術、行業技術、應用技術;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人類自身生產力,資源作用、資源產生、資源整合利用與客觀事物存在、自然規律相聯系;意識轉化物質,物質升華意識,繼而形成以“人與物相依共存協同并進”科學意識為基礎,針對時代需求如何科學發展的系統研究學說。“科技理念”的特性是:“無區域性。具邏輯性、前瞻性、基礎性、全面性、代表性、全能性、具體性、深刻性、靈活性、直接性、間接性、開拓性、斗爭性、革命性、顛覆性、統一性、社會性、戰略性與升華性”。“科技理念”屬于“宏觀與微觀并重;側重于產業發展的思維定勢、行為方式、載體關系更新”;特別強調“產業全面創新升級的路徑、創新載體、創新方法、非物質資源開發及如何與既有資源整合利用等”;屬于可在任何產業著陸的“方法論”。
“科技理念”內容概述。“科技理念”是社會實踐、科技理論、思維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經過系統研究所催生的助推科學發展的“方法論”。理念性質屬已知與未知相結合的可知理論,是思維意識、科學意識、物質變化、實踐與預見相結合知行統一的產物。理念內涵是以思想理念、科學技術、社會實踐集合戰略、宗旨、使命、方針、路線、精神文化之精髓,提煉理念所需要素創建“科技理念”,形成社會發展與物質運動的時代坐標、價值體系,原動力和集中力。理念價值內核是在事物發展的矛盾中科學提取人性、社會和時代的需求元素,開發新的可利用非物質資源、構建創新載體、營造新的需求,形成個人、團體和社會新的價值取向和追求目標,為人類開啟新的航程;以科技創新理念、創新技術整合利用既有資源,創造新的人類理性需求和物質體系。
“科技理念”四大特征:“政治思想指導全面創新;經濟基礎支持全面發展;精神文明促進全面延伸;黨領導下全民參與共同進步”。四大要素:“主觀精神、客觀世界、實踐沉淀、事物規律”,匯集六個元素:“價值鏈、產業鏈、基礎元素、資源元素、科技元素、經濟元素”共同創建人與物協同并進科學發展的系統理論。“科技理念”主題內容:以深入挖掘、重新定位、滿足人性更深層次的需求點,與整合、研究、定位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點相融合,形成具有發展共性的契合點,作為“科技理念”獲取共識的“決定性要素”和“科技理念更新”所追求的高度;在精神文化、科學技術、物質基礎、資源利用、發展需求與時代背景等方面聚集領先要素,進行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構筑“科技理念”的綜合厚度與核力,形成人類精神追求與物質利用的綜合跨越;“科技理念”的推出,將以全新的“思維定勢”、“行為模式”、“載體關系”、“價值取向”引領人類開啟新的航程;對未來世界展開全面科技創新、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掀起向落后觀念、技術革命和產業全面創新升級的浪潮;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實現精神文明與時代進步、科技發展與社會和諧、人性需求結構和物質發展結構與經濟發展結構的“全面更新”、“跨越式推進”和“同步發展”。
“科技理念”創新具有“特殊性”。現實中,人們對“思想理念創新”、“技術創新”特別是“科技理念創新”缺少清晰認識和認識不夠統一,故此作簡要說明,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創新和改變”是以上“三種創新”的共同之處。而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
思想理念創新:是技術創新的核心、靈魂、基礎、導向和重要依據,是思維定勢的創新、行為模式的創新和應用載體關系上的創新。其特點:屬形而上層面的有域創新,含有抽象性,具有相對復雜性和較高創新難度。
技術創新:是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過程,為滿足應用與技術進步共同作用下的產物,是針對某類產品不能滿足當下或未來市場需求在技術領域里的創新。其特點:屬形而下層面的針對性創新,創新難度相對單純。
科技理念創新:是實踐意識、科學意識、創新思維在事物發展的矛盾中科學提取人性、社會和時代等發展需求元素,構建新的創新載體和發展基礎;營造開發新的可利用非物質資源和新的需求;創建新的價值取向和追求目標;是思維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結合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針對科學發展的系統研究學說——“方法論”。是人性化理念在政治、經濟、科技等發展理念相融合作用下的延伸與升華,是科學發展的第一要素、創新載體、發展基礎、創造空間、實施內容和支撐依據。“科技理念”非同于“思想理念”,它們的根本區別在于:一、“科技理念”具有強烈的共性、時代代表性,能夠促使人們快速形成共識并產生共鳴;二、“科技理念”具有全面性、全能性、具體性、深刻性、靈活性、直接性、間接性、統一性、開拓性、斗爭性、革命性、顛覆性、社會性、戰略性和可持續性;三、“科技理念”具有創新載體、發展基礎、創造空間、實施內容、支撐依據和推動產業全面創新升級功力。
“科技理念”的創新要素,重點反映在契合人性、科學、社會與時代等方面所為之追求的更高境界。主要定位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滿足人的理性需求、物質發展需求、社會發展需求、國家發展需求設置物質運動坐標和時代追求目標,以共性獲取共識產生共鳴并形成共同追求;二是在精神文化、科學技術、物質基礎、資源利用、發展需求與時代背景等方面聚集領先要素,進行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構筑科技理念的綜合厚度與核力、形成人類精神追求與物質利用的綜合跨越;以新的思維定勢、行為方式和載體關系開啟新的航程。科技理念的更新,是推動產業全面升級、跨越式發展、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和基本依據。其特點:“屬形而上中下結合層面的無域創新,具有觀點鮮明、不抽象,有具體內容、創新基礎、實施載體、發展空間和目標實現的支撐依據,無領域限制,可在任何產業著陸”,創新難度居三者之首。
以上“三種創新”均為發展所需,但其功用不同,含量厚度不同,人們有必要區別看待。
“科技理念”在中國的反映特征。中國國家建設,深化改革創新,產業全面創新升級、跨越式發展、中國夢實現,都離不開科技理念更新作為支撐,可是,現實反映的反差之大難以置信、令人費解:
特征一、中國共產黨主張推行“科學發展理念”已多年,并于2013年將“理念創新”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以原則提出,足見執政高層的高瞻遠矚和對“理念創新”的重視程度。
特征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已經60多年,而我國“科技理念”卻至今不能更新,以致中國產業持續內需、引發連鎖反應、并已如同致命的“癌細胞”在國家機體中不斷擴散。在此情況下,我國“科技理念更新”與“產業全面創新升級跨越式發展”卻仍然在國家科技發展戰略中不能并重,“科技理念創新”工作至今仍不在主管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科技部的議事日程范疇,足見其輕視程度。
特征三、科學發展與科技理念不更新不合邏輯。“科技理念”更新是“科學發展”的前提、基礎和支撐依據,其功用具有無可替代性。同時,也是關系中國夢想實現的大事。然而,“科技理念”這個名詞以及它的功用,在問及多人時卻是知之者甚少;且在中國文字中也尚未出現該名詞注解。這現象與大背景相聯系,確有遺憾之處。“科技理念”更新是極其重要的事,是中國人自己的事,國人無需等待“他人”提醒方才開始重視,待到那時已悔之晚矣。為避免有人利用國家權利打擊破壞“新理念”的推行,這些問題只能點到為止。簡而言之,“中國發展目標的實現急需科技理念更新,‘科學發展’若拋開‘科技理念更新’不行”。
特征四、“人與物相依共存”中國首例科技理念的推出,在向職能部門的匯報過程中四處碰壁無人受理,部門間推來搡去,不僅振振有詞而且笑話連篇,科技部公然建議“該研究直接向出版社投稿”。其荒唐程度讓人難以置信、令人發指。
“科技理念更新”對產業的影響。調查反映,從業群體中多數人不知道產業的內涵是什么。產業作為國家和社會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生存載體,它所處位置是“心臟”,功能是“造血”。它是國家和社會其它運行功能組成部分的“給養”供給之源泉,它的興衰存亡可謂極其重要。然而,人們必須知道產業也需要“給養”以及產業正常運轉所需的“給養”是什么,這些問題雖然十分重要但卻不被關注。所以,呈現了兩種見怪不怪的現象:一種是科技理念更新在我國“空前”“稀奇”“渴求”;第二種是科技創新理念送到科技部大爺們的手上還被拒之門外。盡管人們不愿意承認我中華民族也會有這種現象,可是無奈,這是鋼鐵般的實事。
“科技理念更新”對“人”的影響。“科技理念”的能否更新,關系著生存環境先進與落后的實質性,科學發展的深刻性,科技實力的真實性。同時,“科技理念”也是人性需求中精神食糧的重要組成成分,直接影響“人”對“生命價值”的認識和“生存觀念”的形成與轉變。“人”是發展之根本,創造之動力。科學發展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境界不比為人民服務低,為什么影響力沒有為人民服務高?人們需要有“奔頭”(是他們發自內心認為的奔頭,不是強加的),一種看得見摸得著順民意接地氣的“奔頭”。
“科技理念”是精神食糧中的重要組成成分,能夠催人奮進激情增長,具有促進生存環境和諧、調適人們精神支柱重心偏移的功效。在不同先進程度的生存環境影響下,會讓“人”形成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和對待生命的不同態度。這種態度對能否做到科學發展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列舉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態度反應:“一種是積極向上的態度,被人們稱之為‘生命如金、歲月如歌’,他們接受先進的思想理念、崇尚科學精神、追求生命存在的價值,對生活和工作充滿激情,有理想有抱負、面對困難他們立場堅定,意志堅強。具有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大膽探索、勇于實踐,突破常規、突破前人、突破自我、積極進取的鮮明態度。具有理性的人性追求和責任意識,勇于創新、追求夢想實現”;“另一種是缺少或不接受先進思想理念的影響和激勵,他們麻木不仁,對生命存在的價值意識淡薄,缺少理性的人性追求、進取精神和責任意識,因循守舊、裝模作樣、固步自封,被動型生存、老牛拖慢車、小富即安、缺少國家和社會意識。被人們稱之為‘生命如豬、只能度日、僅僅活著,沒死,如同一臺社會資源的消耗器’。他們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是‘等、靠、要’。”兩種生命寫照,前者是敢于面對重重困難、為他人和社會創造果實,他們以得到為幸運、以給予為幸福。后者則是享用著他人創造的果實,卻不知感恩還評頭論足、說三道四,他們不知其幸運是從何而來,以得到為幸福。兩種生存態度對科學發展起著鮮明的正反作用,這些問題的存在雖少有人提舉,但卻是關系著改革目標能否實現、影響國力與發展后勁的大事。在我國兩種生存態度都擁有其生存空間,但背道而馳、小眾不敵大眾、積極因素的存活空間狹窄而且被關注度極低。究其根源,“科技理念”持續不能更新所致。
- 上一篇:LED品牌建設的“黃金三角”
- 下一篇:3W LED球泡燈成本不到1元 你敢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