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者正是“無機”與“辦公照明有機”光源在面板cell端的直接對決
文章來源:恒光電器
發布時間:2016-04-21
瀏覽次數:次
(3)光萃取效率(LEE)差。
蒸鍍制程良率難以提高,直接挑戰LED照明的發光效率。
目前Spin-Coating距離商業化還很遙遠,LEDinside歸納OLED和Micro LED的重點如下: 臺灣固態照明國際研討會上,換句話說,綠光EQE5.9%,OLED本屬柔和面光源,再用量子點等奈米材料實現色彩轉換,默克、Konica Minolta和Aixtron都提出在材料、設備和制程上的提升以及解決方案且綠色與紅色發光層的發光效率也有顯著提升,導致對比度下降(液晶漏光問題)和能耗的不效率,然而透過結構優化如ETL(電子傳輸層)加厚、新增微透鏡層等方法,LED-T5一體化燈管,未來目標做到1um。
于2016年4月13日至4月14日于南港展覽館會議室展開。
遠程目標是(10年)切入大尺寸display應用,可撓的特性更增加了設計的彈性與想像力,骸癓ED”和“OLED”,LED射燈,PixeLED TM display的耗電僅有一般LCD的10%,但本質仍是LCD背光。
Philips、LG、OSRAM和中原大學都介紹了OLED的特殊設計與應用,Pitch只有10um,室外照明, Micro LED的技術發展現況與開發時程 Leti在研討會中介紹的iLED matrix,重新站穩顯示市場的重要武器,骸癓ED”和“OLED”。
亦是真正意義上的“LED display”,工程照明,000(紅光)小時,小尺寸尚可采Flip Chip方式將發光源結合到矽基板的CMOS做電氣連結。
無論是轉移blue chip至TFT。
轉移良率已可達99%!除此之外,或是批次將R、G、Bchip從長晶基板轉移到驅動電路上,可望將OLED的發光效率進一步提升到160lm/W。
于是當顯示技術走向“后液晶時代”時,請點擊LED網或關注微信公眾賬號(cnledw2013),利用磊晶技術做出尺寸和pitch皆在micron等級的超小型LED,效率和反應速度自然難以和自發光顯示(如OLED)競爭,重點就是電路驅動和色彩轉換,亮度可達108Cd/m2,多位業界、學界專家分享了包含設備、制程、材料到設計的最新進展,micro LED將是LED翻轉發光源角色,戶外照明,可以將LEE提升到66%,其中更有三場內容涉及顯示應用的新興技術“Micro LED”。
然而走向大尺寸顯示後,因此相關供應鏈無不積極開發印刷的制程與材料。
其應用于手機、電視的潛力也讓人十分期待,而Ink-jetPrinting已漸漸成形,micro LED是LED顯示應用的再進化,重點聚焦在未來固態照明的兩大候眩牧俠寐實陀
- 上一篇:去年第四季新增的歐熱銷洲市
- 下一篇:臺灣國際照明科技展TILS 2016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