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VS古鎮 如何點亮燈飾產業后花園
文章來源:恒光電器
發布時間:2014-03-07
瀏覽次數:次
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燈飾產業的興起直接帶動了珠三角地區一批小城鎮的繁榮與發展,不少小城鎮借此一躍成為了引人注目的專業特色鎮。作為“中國燈飾之都”的中山古鎮鎮,依托著全國性大市場以及品牌影響力,ROSH認證,每天吸引著國內外的商家往返其間,可謂“客流如鯽”。而與古鎮僅有一橋之隔的江門荷塘鎮,也同樣受益于燈飾產業成為“江門燈飾產業基地”。然而,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中山古鎮和江門荷塘卻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模式。定位于“燈都后花園”的荷塘,面對競爭加劇和環境要素變化,如何發揮現有資源轉型升級?作為行業標桿的古鎮,CE認證,其發展經驗和轉型壓力又給江門帶來何種啟示?
比外在
荷塘
有后廠,無前店
在荷塘鎮南格工業區東部,三四百家燈飾企業匯聚于此,這里是荷塘鎮的工業中心,多年來吸引了不少國內外企業在這里興業建廠,也成就了江門燈飾產業基地的蓬勃興起。
驅車沿著南華路前行,如果不是當地人介紹,常人很難相信這里便是燈飾產業基地的心臟地帶。街道兩邊很少見到燈飾企業的招牌,更多的是剛剛開業的酒樓、五金店,以及堆放不少雜物的街道口。一路上可以看到不少新蓋起的空樓層,上面掛著“廠房招租,價格便宜”的橫幅。整個街道略顯冷清,并沒讓人感到燈企發展的繁榮,而只在一交叉路口,記者才在一個路牌上看到“燈飾基地”的字樣。
“荷塘錯過了發展燈飾市場的機會,這條街兩邊如果用來開燈飾門市店那該多好。”荷塘照明電器協會秘書長李志良指著兩旁的店鋪對記者說道,CCC認證,言語中帶著一絲惋惜。據他介紹,大部分燈飾廠并不沿街開門店,而是分布在街道后面,即所謂的“有后廠,無前店”。
記者走訪發現,的確有不少廠房隱居街道其后,不過在記者隨訪的幾家企業當中,工廠多數處于半停半開狀態。一家燈飾老板表示,由于春節后招工難的問題,大部分工廠都還沒有開始正常生產,并且目前整個產業經濟形勢不太好,生意不好做。
當地老板告訴記者,一直以來荷塘燈飾市場雖不興旺,但并不影響當地燈飾產業的生存和發展,而秘密就在于旁邊的中山古鎮。“我們生產的產品都要運輸到古鎮,那里既是全國燈飾市場中心,也是集散中心。”
古鎮
一橋之隔,情景相異
記者乘坐351路公交車,從荷塘荷花池起點站出發,全程體驗了早在2009年開通的江門至中山跨市公交的便捷。江門荷塘鎮到中山古鎮鎮只有一江之隔,公交車經過馬滘橋便直接進入了中山,半個小時后,公交車便到了古鎮鎮中心,全程只需3元。
雖然同是燈飾基地的中心街道,但和荷塘南華路不同的是,古鎮的新興路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在新興路一帶,燈飾企業星羅棋布,一家挨著一家的門市店布滿街道,各類燈飾品牌、店鋪名稱、燈飾人才培訓機構、燈飾廣場、大賣場的招牌廣告充斥其間,“中國燈飾之都”的繁華景象立現眼前。周邊街道也同樣密布著燈飾店鋪,車輛十分擁擠,公交車司機向記者抱怨道:“古鎮現在都成了一座‘堵城’!”
這里就是古鎮長達10公里的“燈飾一條街”,經過發展和改造,現已經被打造成為集燈飾展示銷售、商務辦公、金融與信息服務以及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商業街,匯集了開元燈飾、勝球燈飾、華藝燈飾等幾千家的燈飾商鋪以及燈都時代廣場等標志性超級賣場。如今,古鎮像磁鐵一般,吸引著國內外的燈企在此匯聚淘金,當然也包括荷塘。
比內在
荷塘
承接古鎮產業轉移
“后花園”面臨擴園尷尬
“古鎮這個燈飾市場壟斷現象嚴重,中小微企業成本不斷增加,生存壓力很大。”歐派帝燈飾廠負責人王先生今年剛把廠從古鎮搬到了荷塘,目前還處于裝修階段。接受記者采訪時,王先生正在古鎮和客戶接單洽談。他告訴記者,迫于成本壓力,廠房不得不進行轉移,在荷塘設廠生產,在古鎮開設門市店進行商貿銷售。
像歐派帝這樣的企業,其產銷模式正是荷塘燈飾產業興起的最大推手。承接古鎮產業擴張和轉移,從而打造“中國燈飾之都”的“后花園”。然而,經過多年來產業格局的不斷變化,恒光電器,如今燈都的后花園顯然已經不止荷塘一個。周邊的橫欄鎮、小欖鎮、板芙鎮、外海街道如今也都發展強勢,技術資訊,相比之下,荷塘燈飾產業的發展氣勢則日漸式微。
從1989年到1999年,荷塘鎮修建了西江、白藤、馬滘、荷塘大橋等四座大橋,照明產品,打通了通往佛山、中山的陸路交通,從而改變了“孤島”的歷史。“那時古鎮的燈飾產業已經初具規模,‘燈都’的品牌也已經打響,大量企業紛紛涌入古鎮,直接帶動了土地價格的飛漲,行業資訊,而只有一橋之隔的荷塘,土地價格卻十分便宜,因此成為燈飾企業創業的樂土。”胡立壯說,2004年左右古鎮的土地價格已經在每畝20萬以上,而荷塘卻在七八萬左右,加之荷塘勞動力價格也很便宜,因此在生產成本上,荷塘比古鎮更具優勢。
2006年,南格工業區東部被省科學技術廳正式批準為燈飾產業基地,總規劃開發面積4005畝,成為繼中山古鎮“中國燈都”之后的一個新興燈飾產品基地。
然而2008年后,荷塘燈飾產業開始遇到了瓶頸。據胡立壯介紹,除了金融危機給企業帶來了創傷之外,同年土地開始收緊,土地不能隨意出讓,要到交易市場進行拍賣,因此新的企業落戶荷塘就開始變得困難。
古鎮
抓市場、抓營銷
從“馬路經濟”到“賣場經濟”
中山市順達燈飾有限公司總經理鄧松明是古鎮不斷夯實國際化燈飾市場的見證者之一。現年61歲的他也是古鎮燈飾行業發軔的第一批創業者。上世紀90年代初,醫院led照明,古鎮還是一個不為人所知的農村小鎮,第一批創業者只能依靠向內地推銷產品的方式謀生。一些企業開始在新興大道開門市店,恰逢當時全國各地開始搞燈飾廣場,于是新興大道兩旁的門市店逐漸多了起來,“馬路經濟”因此興起。
鄧松明最初做的是閉路監控設備的生意,1994年古鎮的“馬路經濟”興起之后便開始轉行進入燈飾行業。
- 上一篇:中山一照明項目通過國家驗收
- 下一篇:深圳去年LED產業 產值超過1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