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博物館照明
文章來源:恒光電器
發布時間:2014-05-26
瀏覽次數:次
以經典的人像為例,中國工筆人像畫臉上是沒有陰影的,全是均勻的柔光,企業資訊,而西方的油畫,極致強調光在不同部位上產生的效果。
圖:明唐伯虎《紅葉題詩仕女圖》,中國古代人像繪畫中,幾乎從沒出現過光影的痕跡,這或許跟中國自古重文輕理的傳統有關,繪畫、設計都是文人來做,電工照明,自然就缺乏了對自然界物理現象的具體描述。這其實就跟需要正確理解中西方哪怕同時代的畫的不同背景一樣。
圖:荷蘭倫勃朗自畫像。與中國畫相當不一樣的是,西方人對自然科學的全面性,造就了西方油畫中,光影描繪是重中之重,倫勃朗的光影還因此造就了一個偉大的美學體系,一直深遠地影響至今。
當配角不易,當好配角尤其不易
光永遠是配角,行業資訊, led室內照明,為空間的定義服務。
但當好的配角卻是件難事。
因此,CE認證,深刻理解收藏品、或者說博物館本身藏品定義至關重要。
如果設計師本身對茶道本身要傳遞的意境、文化的背景都不知道的話,是無法讓光更好配合空間去講述茶文化的故事。之前做過一個茶館的照明,為了做好這個,國內資訊,專門學了茶道.
所以,博物館是什么,在我們生活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應該是我們先行清楚的。
在Jack V Miller 和Ruth Ellen Miller撰寫的《博物館照明-純粹與簡約》一文中提及的博物館目標三要素認為,博物館的目的是:
1、為了公共教育以及美學享受,收藏以及展示藝術和歷史文物;
2、保護它們,避免遭受破壞;
3、竭盡全力地有效做到上述目標。
因此,酒店led照明,在理解博物館三大目標的基礎上,綠色照明, LED置換工程,設計師為博物館做照明設計,同樣需要先解決三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一、了解各種光線的品性
有大量用光錯誤導致的疑難雜癥,其中一個主要病因,就是由于設計師不了解各種光的品性(如色溫、顯色性、頻率或波長范圍)造成。
圖:坐落于清華規劃設計研究院科研基地的“中國照明學會照明科普教育基地”里的歐司朗光研究中心顯色性表現測試區域;了解不同光線的品性,工程照明,才能準確用于描述對象,博物館照明尤其需要精準。
圖:不同類型的光線的光譜及效果比對,LED照明品牌,上中圖為不含紅外和紫外光的光纖照明,辦公照明,與日光很接近,但是完全去除紅外和紫外光。上右圖顯示,鹵素燈雖然顯色性比較好,LED射燈,但是顏色平衡卻比較差(紅光部分4倍于太陽光)
二、掌握場景渲染的多可能性組合(以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為例)
對于不同的藏品,或者說主題,就需要以不同的光效去表達,當代藝術傾向時尚、古典藝術側重華麗,用燈方式不可能一樣,這就要求設計師對燈光有可能出現的組合有所預判。
圖: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局部,同一個地方,不同的展覽,你能看到照明設計如何讓它的氛圍因應展覽主題的不一樣而改變了嗎?
上圖是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中的其中同一個空間,同一系列藏品,不同用燈方式組合所展現的效果,洗墻燈、PAR燈30/36、MR16、聚光燈、以及使用不同透鏡的組合,能夠賦予同樣的空間不一樣的效果,沒有哪個更正確,需要因應主題的定義去調整,如果以抽象畫派的作品為主題,顯然后兩種凸顯的方式更適合。圖片拍攝及燈光設計:Scott Rosenfeld
圖:Scott Rosenfeld在同一個MR-16聚光燈中使用不同透鏡配光得到的不同效果。
圖:Scott Rosenfeld 使用不同的光源與燈具配出來,不同重點照明的效果,此時的照明設計師就像一個資深廚師,熟練掌握一攬子不同的器材帶來的各種變化,調教出千姿百態的光。
三、基于設計基礎上的技術保護執行
與上期漫談古建筑中提及要點一樣,展品的保護是技術層面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比如如何避免紫外線對顏料的破壞,比如溫度對材質的破壞等,無不需要細心篩選、認真對候選光源進行測試。
圖:不帶紅外和紫外光的光纖系統36W和鹵素射燈40W照射對比,溫度對模擬顏料的巧克力影響很大。
到過國外旅游的人都知道,一水的名牌店里都是中文講得溜溜的導購和揮金如土的同胞,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一水的博物館里幾乎都沒有中文的導覽。
倉廩實而知禮儀,對于剛走進小康,而且還不是全民走進小康的國人而言,質量,電工照明,博物館已然是件新生事物,我們期待身邊越來越多優秀的博物館,越來越多優秀的照明設計師作品涌現,讓我們欣賞博物館,更能欣賞出色的博物館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