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我們的照明設計
文章來源:恒光電器
發布時間:2014-01-28
瀏覽次數:次
在今天,照明設計越來越多地被人們用文化的標準來評判。事實證明,有價值的,有生命力的照明設計總是富含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這是正確理解和消化中國文化的結果。
我們希望這樣的照明設計作品更多。在此我把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進行提煉,供大家參考分享。
一、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文化現象中最精微的內在動力和思想基礎,是維持和推動特定民族的或地域的文化發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觀念。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絕大多數成員接受和信奉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觀念, led商業照明,并以之作為自己的人生信念和自覺的價值追求。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下:
1.天人合一
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更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命題是這種文化精神的精確表達。這個命題的內容是指人與自然遵循著統一的規律,LED天花燈,肯定自然界與精神的統一,關注人的行為與自然界的協調問題。在今天,這一觀念對于解決當今世界工業化和無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帶來的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天人合一”的“天”,包括了我們頭頂上的天,但又不僅僅指它。從更抽象的高度看,“天”是指不以個人、組織以及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環境。
在我們的照明和照明設計實踐中,與環境格格不入者、甚至顯而易地、粗暴地破壞環境者并不少見,如嚴重的光污染問題。我認為,照明設計師應當地理解、消化并踐行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設計行為和作品“不犯天怒”(不觸怒環境),只有當我們的靈魂凈化了,作品才會凈化。
2.以人為本
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向來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也是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其具體內涵是指,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這是中國文化超越宗教情感和功能的集中表現,在中國文化中,神從未占據過主導地位。
這一文化精神對照明設計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我們有些景觀和樓宇照明不受歡迎,原因之一就是簡單照搬或復制西方成功作品和案例的設計手法。照明以及照明設計是一種文化活動,是文化現象。設計師的作品都是其內心價值觀體系的外顯表現。中西方文化差異之一就是:西方文化富含宗教情感,中國文化則無。這就形成了中西方從照明設計者到社會公眾對照明作品的完全不同的審美標準。所以,西方行之有效并獲得成功和好評的設計手法,在中國并不一定適用。中國文化中,神從未占據過主導地位。總之,當照明設計涉及到文化問題時,照搬西方手法常常導致失敗。
3.貴和尚中
貴和諧,尚中道,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十分巨大。中西文化的一個重要差異就是中國文化重和諧統一,西方文化重分別與對抗,由此形成顯然不同的文化傳統。
“和”并非“同”,“和”主張的是事物多樣性的統一、以及不同事物的共處、包容和相融,所謂“殊途同歸”、“有容乃大”是也。在這種精神影響下,中國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宇宙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尤其是人與人的和諧;
“貴和”常常帶來“尚中”,“尚中”就是要求人的行為要守“中庸”之道,要“持中”,通俗地講就是要使人的行為力圖避免“過”與“不及”力圖避免極端行為。
這一精神,乍一看好像與“天人合一”雷同,其實不然。“天人合一”處理的是人與環境之間、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貴和尚中”處理的是主體與主體之間之間、人與人的關系。處理這種關系的最高準則或境界就是“包容”和“持中”。當照明設計師從內心具有了這種文化精神時,他就能真正地、客觀地評價其他設計師作品,吸收其精華;也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使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只有這樣,自己的作品才能不斷進步并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愛。“有容乃大”!
二、中國文化基本精神影響下的傳統藝術特征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古代藝術領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使之得以延續至今。我們照明設計師的任何作品無不受到這種精神的評判,因此,有必要將古代藝術對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表現方式作一簡單介紹。
1.彩陶藝術
彩陶藝術始于8000年以前,是中國藝術的開始。中國彩陶分布的區域主要有三個:中原地區、西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彩陶的裝飾圖案主要有:人物紋樣(人面紋、群舞紋、蛙人紋)、動物紋樣、植物紋樣(花瓣紋、葉紋、樹紋、谷紋)、幾何紋樣(方格紋、網紋、波紋、三角紋、圓圖紋),最多的是幾何紋。
中國彩陶有兩個顯著特點:
一是彩陶圖案從具象到抽象的過渡過程與中國文化觀念的演進同步;
二是彩陶圖案的結構特點與中國美學的基本法則相合。就具象到抽象的變化過程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魚的抽象、鳥的抽象、花的抽象、蛙的抽象、人獸合一的抽象等。這種抽象的過程,就是藝術理性化的過程,是中國文化中原始的神轉變為人間的帝王,神話被歷史化以及帝王和神又轉化為氣的宇宙。神是實、氣是虛,神到氣的轉變就是實到虛的轉變。彩陶圖案的這種變化正應合了文化中的由實到虛的思想演進軌跡。
就彩陶藝術的結構特征而言,它已暗含了中國傳統美學的兩個基本原則:
一是散點透視。當彩陶是圓形的,面向四方,具象圖案把人的注意集中在一面,傾向于形成焦點、定點。而圖案轉變成抽象后,整個圖案就是游走的了,面向四面,使四面形成一個既沒有起點、又沒有終止的一氣呵成的整體,彩陶的繪制自然而然地成了散點透視,它讓人圍繞著彩陶進行“步步移、面面看”的欣賞,又在彩陶有限的圓面中體會到一種“無盡”的意味。這就是所謂的“游目”,這就是后來中國繪畫和園林創作的基本原則之一;
二是“仰觀俯察”。這是指在設計和制作作品時非常注意由上觀下的效果。這種審美原則是后來的詩、詞、畫和建筑中廣泛使用的基本原則。所謂“咫尺千里”是也。
如《清明上河圖》;
如唐朝蘇味道的“火樹銀花合,CCC認證,星橋鐵鎖開”、宋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都是這種審美觀的典型表現。